2004年10月全国高教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编辑整理:广东自考网   发布于:2018-05-24 06:22:46 点击: 次  【加入自考交流群】自考热门群聊
课程代码:0000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
A.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A.吾心便是宇宙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心外无物 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 )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4.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运动和物质关系的是( )
A.物质是运动的原因 B.物质是运动的本质
C.运动是物质的内在根据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5.“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
A.时间的顺序性 B.时间的不可逆性
C.时间的相对性 D.时间的间断性
6.哲学上的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 )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D.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7.“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8.唯物辩证法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中一个是永恒发展的观点,另一个是( )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辩证否定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质量互变的观点
9.“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一种(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0.我国古代有人提出“白马非马”、“杀盗非杀人”,这些说法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B.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11.下列命题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观点的是( )
A.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B.社稷无常奉,群臣无常位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1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割裂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其中一种是循环论,另一种是( )
A.激变论 B.庸俗进化论
C.直线论 D.庸俗唯物论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实践活动的是( )
A.农民播种小麦 B.法官审理案件
C.运动员参加比赛 D.演员进行表演
14.下列选项中属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的是( )
A.认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B.认识来源于绝对精神
C.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5.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
A.从知觉到表象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6.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是( )
A.众人的赞同 B.权威的意见
C.已有的真理 D.社会的实践
17.生态系统是指( )
A.人类与地理环境构成的统一体 B.生物群落和环境之间构成的综合体
C.动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 D.植物和环境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18.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19.自然科学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 )
A.实体性因素 B.渗透性因素
C.准备性因素 D.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20.下列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产品的交换形式
C.产品的消费形式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21.国体指的是( )
A.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B.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C.国家政权的政治职能
D.国家政权的社会职能
22.下列社会发展各个系列属于经济社会形态的是( )
A.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B.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
C.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D.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23.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活动的作用的观点,属于(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折衷主义观点
2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直接由( )
A.我国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B.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C.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决定的 D.党的路线、方针、决定的
25.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 )
A.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 B.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根源
26.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A.杰出人物的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7.从本质上说,科学是( )
A.人类的各种知识 B.知识的理论体系
C.人类的实践 D.人类的理性认识
28.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道德的进步
C.人的素质的提高 D.民主进程的加快
29.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指( )
A.人的社会地位和威信 B.人的社会职务和权力
C.人的文化水平和能力 D.人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30.人生观是指人们对( )
A.社会生活的总观点 B.生活质量的总观点
C.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 D.人生意义和目的的根本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在于( )
A.它结束了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的统治地位
B.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
C.它促成了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D.它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具体规律
E.它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的指导
32.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有( )
A.客观辩证法 B.主观辩证法 C.朴素辩证法
D.唯心辩证法 E.唯物辩证法
33.下列选项中,体现重视矛盾特殊性的有(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C.声东击西,欲擒故纵 D.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E.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内容和形式关系的有(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B.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C.国家的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D.文学作品的题材和体裁的关系
E.社会意识中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的关系
3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区别的有( )
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各个片面,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整体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E.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
36.“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说明( )
A.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C.生产劳动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D.生产劳动是改造自然的活动
E.生产劳动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7.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下列各项属于社会心理的有( )
A.人们的情感、情绪 B.人们的愿望、要求
C.人们的风俗、习惯 D.人们的道德观点
E.人们的艺术观点
38.下列各项属于人类历史上典型的社会革命的类型的有( )
A.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革命
B.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革命
C.无产阶级推翻反动资产阶级的革命
D.20世纪中期以来的新技术革命
E.改变产业结构的产业革命
39.交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基本的形式有两种。它们分别是( )
A.个人交往 B.群体交往
C.物质交往 D.战争交往
E.精神交往
40.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内容的有( )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物质文明的发展
C.精神文明的发展 D.政治文明的发展
E.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与根本区别。(7分)
42.简述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区别。(7分)
4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6分)
44.简述个人价值实现的条件和途径。(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2分,共24分)
45.试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并运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12分)
46.试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有关表现,分析下面一段话:“腐朽落后思想及其诱发的社会丑恶现象的滋长蔓延,毒害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妨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损害社会主义形象,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破除这种腐朽思想,扫除各种丑恶现象,切不可手软,必须长期坚持,抓出成效。”(12分)
47.试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12分)

本文标签:历年真题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gdszkw.com

本文地址:http://www.gdszkw.com/mkszyzxyl/10900.html

点击查看全部真题 >>

扫码登录


扫码关注“广东省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即可查看全部内容

二维码以过期,请重新刷新




《广东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最终考试信息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部分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或来源出处标注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广东自考-便捷服务